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 長者友善社區 家庭為本實踐 智障人士老齡化 PW Test 1 Chi 青少年深宵外展服務的實踐

2015 - 燃亮計劃I, II, III

獲獎機構: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

計劃名稱:「燃亮計劃I, II, III」

服務日期: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        

服務對象及人數:與毒品問題有關的在囚人士,服務人數有373名

 

理念及目標:

相信人人都想改變,但他們需要助燃的物料,讓其改變的心可以燃燒起來。同時,我們相信人人都有「威水史」,此計劃重視的是組員成功經驗,由成功經驗出發,再處理受問題困擾的自己,從而重寫生命故事。故此,計劃運用「敘事實踐」(Narrative Practice) 的理念,以新的進路設計小組,我們不再以「問題」作介入的開始,討論「問題如何影響自己」,而是以「強項為本」的理念為主作介入點,重點放於組員曾經歷過但遺忘了的成功經驗,協助他們檢視「生命」不同的部份和組成,特別其自身可貴之處,重新探索當中的意義,背後重視的價值觀、信念、支持的重要人物,因而自我產生改變的動力,重尋生命的盼望。

「燃亮計劃I, II, III」旨在減低組員受毒品問題的影響,讓他們認清及正面處理問題,尋找內在及外在資源,以加強獲釋後更生的能力。

 

計劃內容簡介:

「燃亮計劃I, II, III」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,為懲教署成人院內因毒品問題及有多次犯事紀錄的所員,提供治療性小組,並邀請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為II及III期計劃的成效進行學術性研究。

本計劃根據「評估罪犯重犯風險及更生需要」系統而揀選合適的所員,邀請他們參加以「敘事實踐」理念而設計的小組。此計劃共有三期服務,總接受服務的所員有373名,總服務人次為2,041。

 

成功要素及值得分享的經驗:

是次計劃以「敘事實踐」為理論基礎,通過不同的遊戲設計、短片分享,人物故事的討論,我們讓組員認識後現代主義的「敘事實踐」理念,使他們明白社工不再是扮演「解決問題的專家」,組員不再是過往一樣,接受一定程序的治療方式,套用全新介入進程:先從成功身份(success identity) 開始,認識身份與問題(identity & problems)、問題外化(externalization)、獨特結果(unique outcome)、成員重組(re-membering),繼而重新編導新故事、新身份(re-authoring & new identity)。過程透過生命迴響(telling & re-telling)及外化的手法,並透過「行動景觀」(Landscape of Action),讓組員回顧其過去的成功經驗,繼而以「身份景觀」(Landscape of Identity) 確認其自我—特質、知識、技巧、原則、重視、及信念等。從而豐盛其人生,重寫生命故事﹔並以新發現的自我,發展新身份的故事。

故此,是次計劃讓我們發現及肯定處理被標籤為「有問題」及「低動機」的服務對象時,應從其成功身份和生命盼望作介入導向,不應只針對或糾纏於處理其問題。

香港港浸會大學研究亦發現,小組運用多元化的工具貫穿著整個小組,對組員帶來思想的衝擊,引起他們去回顧及重建自己的生命故事,並啟發組員從新視角看待生命的意義,這是此計劃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
計劃中,懲教人員不僅是一個監管者的角色,支持所員參與小組,更是一個伙伴(co-worker),一同參與小組進程。此計劃效果良好,亦帶動了懲教署相關人員修讀「敘事實踐」課程,把敘事元素引入懲教院所內,惠澤更多在囚人士。基於良好效果,此模式於2014年開始引入到澳門監獄,於成人男性及女性院所,及青少年院所實踐,效果同樣顯著。在2015年,懲教署更獲准我們把此模式推至青少年懲教院所進行。故此,過去三年,此模式在懲教院所內廣泛實踐,這使署方及在囚人士對「更生」概念有很大轉變。這亦引證了跨專業合作下的互相影響。

 

關於我們 最新上載 實踐智慧 統計數字 服務概覽 參考資料 實證研究
© 2012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版權所有
網站導航
瀏覽器: Internet Explorer 8 或以上,Firefox 3.5 或以上,Google Chrome 4.0 或以上,Safari 5.0 或以上
解像度: 1024 x 768 或以上